时代的笔墨 文/刘臻 摄影/冯昱 导语:杨少斌的作品总是与现实相关,或许正是因为现实事件的压力,带给了他独特而深沉的忧郁气质。然而,传说中的“暴力”艺术家,却也不失温文尔雅的一面。 杨少斌在尤伦斯当代艺术馆最近的一次个展《蓝屋》,作品以蓝色为基调,以全球气候的变化为灵感,营造了一个充满蓝色风景和肖像的单色海洋。作品将38 位领导人和普通人的肖像以及无限神秘的自然风景作为连接,并置在一个浓郁的蓝色空间里。这些面孔当中,有参加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世界领袖、政策制定者,或者明星;也有环境变化的受害者、贫困儿童,他们都面临着暗淡和不确定的未来。 杨少斌的作品总是与现实相关联,早在90年代入驻圆明园画家村的时候,他的作品就带上了“政治波普”和“写实主义”的痕迹。2006年,他的著名作品“纵深800米”系列,即是对老家唐山矿区矿工们恶劣而残酷的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,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与不安。 1980年,杨少斌考上了河北轻工业学校,学的是美术专业陶瓷设计,毕业后按照父母的意愿,回到唐山进陶瓷厂做了图案设计员,一做就是七年。想到自己的一生也许都要在繁琐的绘图中度过,杨少斌觉得“实在受不了了”。在陶瓷厂的时候,杨少斌就想当一位艺术家,“我觉得画画是一个可以表达自己想法的东西,那时候也不好好上班,整天溜到宿舍去画画。当时的85新潮美术在全国闹得很红火,自己也很向往。”于是1991年,他从陶瓷厂辞职,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来到北京。那时候的圆明园画家村还没有形成气候,自己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持,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艺术的认可程度还不够,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们都觉得很迷茫,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,自己也经常被警察当作“盲流”驱赶,整日处于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,日子过得颇为艰辛。 或许是因为这段艰难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心理过程,杨少斌的心里总是充满着斗争与冲击,挣扎与对抗。“如果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对手的话,我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,人生活在现实中要面对很多东西,有很多的危险和焦虑,我的内心一直是这样,”杨少斌说:“然后你要从中找到小小的一个点,可能是长期思考之后做出的选择,来进行创作和倾诉。” 《2011华尔街》是杨少斌近期正在创作的一组作品,将于年底在上海民生美术馆展出,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今年年初发生在美国“占领华尔街”事件。作品依旧延续了蓝色的基调,采用正片和负片相结合的方式,使整幅作品看起来貌似是一张蓝色的底版,又宛如墨水的晕染,整幅画面看起来模糊而迷乱却富有纵深层次的感觉,让观看者在欣赏画作技法的同时,仿佛置身于那个凌乱喧嚣、呐喊四起的现场。而警察的形象又一次出现在了杨少斌的画作中,冷峻而残酷的面孔代表着华尔街的贪婪与国家机器的暴力。整个系列表达了他对经济危机中失业者的同情,和对国家强权政治的挑战。“华尔街多么的贪婪,把所有人的钱都卷走了。” 整个系列中都出现了photoshop软件中套索工具的白色线条,将警察暴力驱赶示威者的部分圈起来,让观看者觉得似乎可以把这些残忍的部分从画面中修改或者去掉,凭自己的想象加入适当的内容。这种略带幽默,加入现代元素的表现方式,让人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,充满了新鲜感,又对充满美感的画面流连忘返。“有的时候在我作图的时候用到这个工具,我觉得套索也是一种很暴力的工具,凭什么它想去掉什么就去掉什么。” 在杨少斌的画作中,人们既能够感受到生活现实中的暴力对抗,又能够体会到艺术家通过画面的布局、光影、线条和一些微小的细节传达给大众的自我内心的情感倾诉,在观看的过程中,放佛在和创作者进行一场心灵上的沟通。“我自己选择了一个比较独特的方向,从94年就开始涉足反应现实这个问题,90年代末就已经把这个东西做的很完善,在国际上也举办过很多展览,大家也都知道。”在当代艺术家中,也有许多人立足现实,反应当下的情况,但杨少斌依然能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保持不败,在被问到是怎样保持竞争力的时候,他笑言:“因为我是我自己呀。” “笔墨当随时代”,杨少斌一直在想,如果自己的作品又回到了90年代的时候,没有任何可以突破的地方,还有什么新鲜可言。所以近几年来,他一直在关注审美,而这种审美一定是要随着时代而发展的。 如果可以选择,杨少斌希望到柏林生活。柏林是全世界的艺术中心,各地的艺术家汇聚于此,“柏林是一座让人不会觉得腻的城市”他说:“在巴黎全都是老房子,让人会感到疲劳,而在柏林老建筑非常好,新建筑也非常好,现代的部分做得特别好。” 经常面对现实的纷繁复杂,有的时候也会想到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去生活,“但是不行啊,还是得生存”他坦言道,低沉沙哑的声音,仿佛透漏出一个关注现实的艺术家经常要面对的苍白与无力。或许他的画作除了引起媒体、舆论的关注之外,并不能给他所同情的人带来任何实质上的帮助,也不能让这个世界的暴力有所缓和,“这是一种态度,创作的本身一定要有一种态度。艺术的功能就是这样,它解决不了问题,但总要表现些什么。” 当丑陋的现实与美丽的画面结合在一起的时候,人们往往会充满了纠结与叹息。或许,这也是一种美,暴力之美。
|
|||